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申请学校须是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学制不低于四年、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其申请认证的专业应该是已有三届毕业生、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工科专业。
(2)试点期间,申请学校应向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递交申请表(见附件1)。
秘书处收到学校申请书后,会同相关专业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对申请书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并做出“受理申请”或“不受理申请”的审核决定。
自评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阶段,是申请学校对认证专业的办学状况、办学质量的自我检查,主要检查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结果是否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所规定的要求,以及是否采取了充分措施,以保证教学培养计划的实施。
自评工作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进行,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精神,自始至终体现真实性、客观性、综合性,专业所在院(系)应组织教师、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该项工作。自评工作应对照指标要求,从学校办学的特点出发,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各教学环节的安排与保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等),阐释其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
撰写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主要内容。自评报告要对专业教育的各项内容进行自我评价、说明并附以证明材料,以供审核。
自评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要求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指导书”(附件2)
入校考查将在学校正常教学期间进行,申请认证的学校应为专业认证考查专家组的入校考查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应为专业认证考查专家组准备一间专用工作(会议)室,室内应备有供专家查阅的最基本的有关教学和教学管理等资料,如学生的作业、设计、试卷、报告、论文等;
(3)应为专家组准备考查期间教学、实践等环节的课表、名单等;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有关认证申请资格的规定,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点)》要求,我们认为我校
满足申请条件,专业已经达到了规定的工程教育专业标准,现申请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请秘书处协助安排相关审核与考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要实验、实践、实训条件(名称、教学项目、分组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包括教学质量体系、学生评估体系以及其他特殊的质量保障政策)
|
撰写与提交自评报告以及现场考查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自评报告中应该清晰地描述本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并说明为达到上述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学过程以及对目标是否能够达成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与过程。这些内容应通过清晰翔实的表格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文字叙述来表述。
本指导书以提出问题与指定表格的方式描述自评报告中应包括的内容。所列内容紧密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被认证学校提供撰写报告的范本,同时方便审阅者从自评报告中获得判断该专业是否达到认证标准各项要求的基本依据。
本指导书描述了自评报告中所应该包括的内容,这些内容缺失或者含混不请会对报告审阅者的判断产生直接的影响。建议(但并非必须)自评报告按照本指导书中的格式与描述顺序编写(在提交的报告中所列问题可略去)。其中极少量内容有重复是为了方便审阅者对照认证标准审阅。
自评报告中应避免包括与认证标准无关的内容。报告撰写人可以在报告中加入本指导书中没有提及,但撰写人自认为与认证要求有关的内容(在规定字数范围内)。
自评报告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为各项认证指标是否能够达成提供直接证据的描述与数据;第二部分是附件材料,包括支持数据与详细材料。其具体内容要求将在本指导书中说明。
l 列出相关文档索引:指要求对于该部分描述的内容,提供相关的管理文件,教学活动历史记录,质量控制记录,合作协议,或其它相关记录的名称。在现场考查时应能提供查阅。
l 对于教学活动的持续自我检查过程,使用下列说法:
n 评估:指对某一活动的成效或某一目标的达成性给于界定并收集相关数据,形成文件并保存;
n 评价:指利用教学管理过程以及评估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对某一教学活动的成效或某一目标的达成性作出判断结论。
该专业提供的学位、学制;如果不是第一次认证则描述针对上次认证中提出的问题的改进措施与效果;联系人信息等。
如果不是第一次认证,应在附件中提供上次的认证意见与改进报告。
l 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如何?本专业的学科支撑是什么?本专业的性质与所在学校的定位的关系如何?
l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应说明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与性质,主要的社会竞争优势。
(注:如本专业对学生实施按不同方向培养,应分别说明,并在本报告中按照不同方向分别进行描述或列表)
l 如何衡量培养目标是否实现?是否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进行评估?并请给出相关文挡的索引。
l 以什么方式让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知道你们的培养目标?给出相关宣传材料以及文挡的索引。
l 列出本专业毕业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所列内容必须覆盖认证标准中所列出的10条,如有必要,请给出关于覆盖关系的解释。
l 逐条说明毕业生能力中所列的诸项是以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实现的。
l 用什么方式评估每项能力要求是否达到,那些人员参加这一评估过程?
l 你们如何定义一门课程的学分?毕业的学分要求是多少?其中至少有多少是通过上课获得的?其他获得学分的项目有哪些?
l 是否有什么措施鼓励教师结合本领域的进展提出开设新课程,或者对原有课程进行更新?如果有提供相关文档索引。
l 教学计划修改是否有定期规范的过程?那些人参与?提供相关文档索引。
l 采用什么样的机制评估每门课程是否达到其出口要求?什么人参与评估过程?请举2-3门课实例。
表2.1-2:课程计划与培养目标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表2.1-3:课程计划与培养目标要求重点对应关系矩阵:
(注:每项目标要求最多列两门课程;如果某项目标内涵较丰富,可分为子目标分别描述;说明部分是指必要是说明该课程目的要求与对应项培养目标要求的关系)
本节所需的附件:计划课程的详细描述,应包括如下内容:
(各专业对于各自专业补充标准中列出的重要课程应给于适当的描述)
(注:填写最近3年接受学生实习的人数。如果上述实践基地不能容纳所有学生,需另外说明如何给未能进入实践基地的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机会。)
本节需提供的附件:近三年进入各实践基地的学生清单(分年级列表)
(注:论文性质分别为:研究论文,工程设计,项目报告,综述报告,其它。归于其它的给出简要说明)
表2.3-2:近三年毕业论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汇总:
(注:学生按照与表2.3-1中相同顺序排列,没有与企业工程项目结合的论文不要列入)
(注:表中数据指当前在职的全职教师。在职获得的学位用*标注;专业指最高学位专业,如最高学位是在职获得的,用“最高学位专业/最高全日制教育学位专业”描述。)
(注:关于学历与毕业专业的说明见表3.1-1的附注。如有企业经历,简述工作单位、工作性质与时间)
(注:每个教师分三行填写。教学行政工作指担任的职务。学生指导列出学生姓名和指导内容。)
l 是否有教师队伍发展规划与计划?如有,简述其主要内容,提供文档索引。
l 对与新进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是否有担任课程前必须的培训与考察过程?如果有有那些人参与?提供相关文挡记录索引。
l 是否有对教师的强制性教学工作量要求?对学生的指导如何计算工作量?
(注:内容包括:时间、单位、进修内容、考核与结果)
l 本专业本科生对相关实验室及主要设备的利用情况如何?请给出利用记录统计。
l 在教学中使用的主要设备与工业界当前技术主流相关性如何(包括软件)?给出解释。
l 使用的教室是如何管理的(专用/学校统一管理),是否有将课程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的,如果有,为什么?
l 图书管理部门是否有对该专业的图书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并将统计情况向学院反馈?如果有请给出利用记录统计。
l 学生通过什么方式利用网络资源?通过什么方式指导学生利用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网络资源?
l 主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要求学生必须利用参考书或者网络资源才能完成?如果是,如何检查?
(注:本表格与表2.2-4相同。接受学生数是最近三年的数据)
(表中第4-7栏填写参与人员与投入时间,若无该项可空白)
(注:分类就业状况可按照读研/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资委企业/外企/其它企业/入伍/出国划分;特定专业也可以按照行业性质划分企业)
(注:指导方式可分为:学生咨询/定期宣讲/事件启动;指导频度是针对定期宣讲方式的。收益人数为最近两年的数据)
l 本专业的教师以什么方式参与学生指导?是否有文档表明他们的相关义务?如何计算相关工作量?
l 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科技创新平台?对学生参与平台提供的活动是否有明确要求?如有列出相关文挡索引。
l 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平台?对学生参与平台提供的活动是否有明确要求?如有列出相关文档索引。
l 近两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名单与各人参与活动简述。
l 近两年参加社会实践平台活动的学生名单与各人参与活动简述。
l 本专业教学管理机制的架构是什么样的?描述其中每个人(或角色)承担的责任。提供相关文档索引。
l 如何制定培养方案?什么人参与?以什么形式参与?在制定过程中培养目标的制导性是如何体现的?培养方案如何修订?
l 是否有持续的机制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状况进行评估?如果有,回答:时间,涉及的相关数据,数据的来源与收集方法,数据如何使用,谁用?
l 是否有持续的机制对本专业毕业生出口要求逐项进行评估?如果有,回答:时间,涉及的相关数据,数据的来源与收集方法,数据如何使用,谁用?
l 是否有持续对本专业教学效果与教育目标达成状况的评价机制?如果有,回答:执行主体,操作方式,时间频度,形成的结果(提供文档索引)
l 是否有持续的对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评价机制?如果有,则提供以下表格:
l 学生通过什么渠道对课程和学习状况进行反馈:方式,时间(定期/不定期/触发),执行者,记录方式
(注:社会反馈渠道包括毕业生反馈。时间频度分为定期/不定期/一次性)
l 是否有实例说明,在过去5年中曾经由上述反馈机制对专业教学计划作过比较重要的调整?如有,提供相关文档索引。
l 是否有基于上述反馈机制制定的在今后5年内计划实施的对教学计划的比较重要的调整?如有,提供相关文档索引。
l 是否有基于上述反馈机制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做过比较重要的调整?如有,提供相关文件索引。
1.(如果不是第一次认证)上次的认证结论与改进计划
6.过去2年中教学过程控制中形成的对培养目标以及出口要求评估的主要数据
7.本专业全部教职员工(包括行政与技术人员)的统计数据
10.近两年接受学生指导的学生名单与指导内容简述。
11.近两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名单与各人参与活动简述
12.近两年参加社会实践平台活动的学生名单与各人参与活动简述
1.表5.1-1,
“本省录取分与地方分数线比较”应为“本省录取分与本专业录取分数线”比较。本专业录取线是指在学校所在省(市、自治区)的线。
2.表3.1-1,最右边三栏的目的是提供本专业教师专业背景与本专业的相关程度,表中列的“计算机类”、“通信类”只是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其它专业不适用,请换成相应的合适专业名。